回到主页

致准留学生和家长们:关于Fall2022 美本申请的一些感悟

大家好,我是创时教育的陈老师。

每年的3月份是各种offer陆续到来的一个月。随着美国各大高校放榜,屡破新低的录取率和疯狂发放的Waitlist名单,让许多留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收到waitlist,也别太难过。就今年的结果来看,有太多高分被拒或者被放入WL名单。各方面渠道统计的数据都显示,大部分美国大学今年在大陆录取的人数都比往年要少,也就意味着收到WL的人数更多。

Waitlist的转正率很难预测,但是只要学校没说拒绝,就还有希望。被放入WL之后,学校一般会给出截止日期,需要你在此前确定是否想保留在等待名单中。如果你仍然相信这所学校的录取对你至关重要,你需要尽快接受大学候补名单的位置。如果你认为你有更适合的选项,也应该拒绝,给其他同学留出机会。

有些学校给出了接收Waitlist后补充材料的表格和说明,有些学校没有明确说明不接受或者不推荐你补充材料,那么可以通过love letter表达你仍想就读该校的强烈愿望,补充额外材料,更新额外信息,然后发送给招生办。这封信应当简练、直达要点,内容主体是就读该校的强烈愿望,申请提交后至今自己具体有效的提升,以及与大学的匹配原因。

在每年的留学申请过程当中,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作为从业十几年的顾问,我知道这时候让同学和家长们保持心态可能有点不近人情。对于当届学生来说,被梦校拒绝肯定是巨大的打击,但是我之前不少学生,从排名2,30名的美本申请上藤校或专业排名top3的大学研究生院。也有学生不放弃,在大一或者大二转学进入了自己的梦校。本科新生没被梦校录取并不意味着一切就结束了。

换一个角度来看,美本申请已经从实现“申请上名牌大学”这个短期目标,变成了更长远的学术目标和人生计划的一部分。就拿写WL的追信来说,不少同学发现自己没有额外的信息可以补充,没有新的获奖或者学术上的成就。因为组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只是为了申请,参加竞赛也是为了申请,一旦申请递交了,这些活动也就全部停止了。据说南京有些高中,甚至申请结束后老师就不好好上课了,很多学生也不去学校,就算去也是坐在教室后面打游戏。很多学生高一高二的时候报名各种竞赛时,问的就是这些竞赛对申请有没有帮助?我去做什么活动对申请才有帮助?以至于,受高回报的刺激,大大小小的竞赛辅导,课外活动资源也跟着野蛮式生长。

broken image

有些人在专业的团队的协助下,被打造成了大学喜欢的人设。虽然大学都知道申请人的课外活动、科研经历和文书可以被指导、被包装、被代笔,虽然很多招生官声称他们看得出过分包装的申请材料,但是,总有漏网之鱼。于是,有同学就心理不平衡了。这种心理我可以理解,但是我相信靠纯造假录取名校的毕竟还是少数。

从这两年的结果上来看,美国大学似乎不再按照往年的常理出牌了。但是,我们还是能看到不少被顶尖名校录取的学生,往往一个人能收到多所顶尖大学的offer,这说明大学在选人标准的大框架上是大致上相同的。有很多被藤校或者顶尖大学录取的学生相信大家还是心服口服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向这些优秀的学生看齐,而反而盯着那些不光彩的,用功利手段换来机会的“非正常”结果呢?

做了这么多年的留学顾问,我非常不愿意看到美本申请变成现在这种不公平的恶性竞争。Peer Pressure是申请季期间逃不开的,现在也逐渐变成同学们整个高中阶段甚至从小到大的教育生涯里,摆脱不掉的影响。但它不一定完全是负面的,为了缓解Peer Pressure带来的焦虑,可以换种思路,把压力变成动力。希望同学和家长们能够将结果淡化在准备的过程中,使得成功变得水到渠成。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理解美式教育所蕴藏的含义以及美国大学不断调整与完善的录取策略,这将帮助孩子更有效的规划好自己的学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准备。

之前Coalition申请系统的推出,让学生从9年级开始就可以上传记录自己的课外活动,兴趣发展等。加州申请系统前两年改革后,活动/奖项数量最多可以填写20项,每个类别没有数量上限,可见美国大学对申请者竞争力的评价从现在有成绩和能力之外,开始倾向于关注学生长期的成长生涯。

broken image

现在很多花钱就能参加的课外活动,几乎都是短期的,缺乏延申性和关联性。最好能从8、9年级甚至更早开始逐渐找到或者自己创建出符合自己兴趣的课外活动,并坚持下去,伴随着活动的发展生长,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个成长的过程,录取官是可以感受到的。

如果说申请季只是最后发力的“临门一脚”,那么申请人前面2-3年的各类准备甚至之前的成长经历才是告诉招生官你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到了申请季才开始归纳总结,完全依靠升学指导或者申请机构的建议“包装”自己,开始变得不够用或者有些为时已晚。学生的成长主线、经历、持久的学习兴趣将成为招生官衡量学生的重要依据。

通俗的说,美本申请绝对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如果单单只有某一项的突出,并不能决定他们一定能被美国顶尖的学校所录取,而这一系列的申请准备,都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好像是乐高的拼搭一般,需要整体的构思和配合。如果能把整个过程把握住了,最终的结果才有可能让人满意。

甚至于,按照这两年WL满天飞的情况,即便是在申请结束后,大家也不能放松。之前的课外活动还要继续,能够提升自己,挑战自己的那些竞赛还是可以继续参加,要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如果你已经顺利ED上岸或录取了心仪的学校,千万不要以为拿到梦校的offer就能躺平,人生从此飞黄腾达高枕无忧,在现如今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已经变成不现实的理想了。

对于没有进到梦校的同学,这几年转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想要转进心仪的学校,大一选课的时候就要注意满足新学校的选课要求,保持一个好的GPA,还要平衡好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业,一切都不容易。等大二大三的时候,又要开始规划研究生的申请,面临找工作的问题等等。所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不是为了给某所大学展示,也不仅仅是为了最后那张名校的通行证。孩子们在高中阶段用心所收获的知识、能力、技巧、信心、格局早晚会在他们更长远的人生舞台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broken image

俗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虽然这是一句老生常谈,放在后疫情时代的国外大学申请中仍然很重要。最近我也接触到了一些有条件且有能力的学生家庭,从孩子的九年级开始就已经着手规划并行动起来了,这类学生以在国际学校学习的居多。希望大部分学生还是能从高一开始就重视起来,早一点接触机构,多参考一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以免到了申请时或申请结束了,才开始感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高中阶段,把目光投射在自己身上,忠于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在信息时代,社交媒体使得录取套路的传播更快,每一种套路也都迅速过时。其实,一个好的申请不应该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它应该是学生成长经历和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心理成熟这个过程的展示。一个好的课外活动也是从一个简单的想法,通过自己不断的尝试和努力而产生意义,在活动当中发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或感悟,最终,尽全力去解决的一个过程。

心中有暖,眼里有光,在申请季里反思和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不完美中寻找自己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也无异于完成了一场沉淀和蜕变。而找到真正的自己远比得到一封封offer更加重要。等待学生们的更是一个个全新的开始,你们的人生道路依然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