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申请美国大学时,什么样的公益活动更有帮助?

我们都知道Common申请表格当中有一个栏目是Activities(活动信息)。这部分主要是填写申请者的参加过哪些课外活动,最多可填写10项活动,包括艺术/音乐,社团,社区参与,家庭责任,个人兴趣爱好,体育运动,工作或者志愿者及其他申请者认为有意义的活动。 

在活动列表的类别选项中,也专门有Community Service (Volunteer) 社区服务(志愿者)这一类别。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志愿者或社区服务的经历无疑在美本申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能展示出你的个人能力和特质: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美国教育部门对高中学生做义工的时间有明确的要求,一般为每年30小时-100小时不等。但是在国内,除了少数国际课程体系会涵盖这类活动,比如IB课程中CAS的S—Service服务类活动,很多高中对这部分活动不是特别重视。这就导致国内申请者为了补上这一类活动,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包装、投机等迹象或盲目参加公益活动的现象。 

一些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时,开始在公益活动经历上造假,或是将短短一天、走过场式的活动夸大为长期活动。也有不少同学为了在申请中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花大价钱参与非洲稀有动物保护、马尔代夫支教这样的公益活动。然而,随着媒体对“作秀式”志愿活动的不断曝光和在申请中“同质性”现象越来越严重,公益支教现如今几乎成为美本背景提升里的一个反面教材。 

哈佛大学前高级招生官Sally Champagne曾经谈过:

“在中国学生的申请材料中,最为常见的错误就是把活动本身摆在了核心的位置。问题是,没有人关心你做了什么,我们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如果你真的拯救了非洲人民,我相信我应该是从纽约时报而非你的文书上看到。所以重要的是你的动机和过程。曾经我收到过某一地区的申请者有十几人同时提交了去某国保护动物的活动。其实在我看到他们文书中写到的对动物的怜悯时,我对他们这种浪费时间精力的行为也是很怜悯的。因为我的第一反应的确不关心他们为动物做了什么,而是想通过整体材料去判断他们这个活动的机票钱是哪儿来的,结果显而易见:均由父母支付。所以在招生官眼里他们只不过是参加了一次耗费家庭资金的奢侈旅行罢了。因为如果真的想保护动物或者保护环境,看看窗外的雾霾吧,你们在家门口能做的事情已经够多的了”。 

broken image

所以美国大学在评估学生的申请时,不光是看这个学生做了什么活动,而是期待看到这个学生对其他人或这个社会的总体看法和承诺。在大学申请的一些小文书题目中,当被问到相关的问题时,是要求学生写出他们如何改善了他们社区里其他人的生活,重要的不是活动的数量,而是学生背后的真实意图、性格、思考以及收获等等。 

早在2016年,包括哈佛大学和MIT在内的全美八十多所大学联合签署了一则名为《力挽狂澜:用大学录取政策来激励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人和真正关注社会》的报告。该报告对社区服务有四个建议: 

1. 有意义且持续的社区服务 (Meaningful, Sustained Community Service): “持续”的定义是至少一年的时间。“有意义”是要能够激起同理心和利他行为 (empathy and altruism) ,让年轻人深入去了解自己身边的世界。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了Mission Trips的问题,提醒招生官要特别注意一些虚假浮夸的海外义工项目。 

2. 集体行动去应对社区挑战 (Collective Action that Takes on Community Challenges): 虽然个人服务是有价值的,但是大学同时也鼓励年轻人以各种集体形式参与社区活动,包括团体合作解决社区问题,与朋友一起解决自己周遭的问题等,譬如说校园霸凌、环境污染等…参与这类集体活动可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年轻人发展情感和道德能力。 

3. 真实且有意义的多元体验(Authentic, Meaningful Experiences with Diversity):这里的“多元”包括了种族、宗教、政治立场、性别、性向等等。报告中特别提到的是不要“doing for”其他族群,而是要“doing with”,也就是说要怀着学习与理解的态度,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和群体共事。比方说,现在大家对LGBTQ+群体受到歧视的问题越来越关注,但是当你想要做点什么时,不是简单地在社交媒体发表一点言论或者在5月17日世界不再恐同日当天上街发发传单就行,而应当首先反思:自己在对另一群体发表态度之前,是否具备审视、评判进而表达支持或反对的资格?之后再去联合这个群体采取行动创造一个更为包容的环境,来鼓励每个人真实地自我呈现。 

4. 怀有感激之心和对未来的责任感(Service that Develops Gratitude and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uture):简单讲就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建设,服务和反思,帮助他们感恩前人的贡献,让他们懂得自己的生活是建立在其他人的服务之上的,并培养他们对后代的责任。 

从这两年的美国大学,特别是顶尖大学招生的趋势来看,我认为这种“提倡更有意义地帮助他人,参与社区服务和参与与社会共同利益相关的活动”已经成为大学录取时更为看重的点。2020年开始,Common申请系统在additional information里增加了一个250单词的选答题目:阐述疫情对个人的影响。 

broken image

去年开始Common申请系统的PS的题目将往年的第四个问题替换为了新的文书题目。从“描述一个你已经解决或者想解决的问题。可以是知识挑战、研究问题或者道德困境——任何对个人重要的问题都可以,无论大小。说明这个问题对你的重要性以及你采取的或者可以采取的步骤确定其解决方案”,改成了“回想他人为你做的某一件事情,这件事在令你惊喜的同时,让你满怀感激和快乐。那么这些感激和快乐是如何影响你或者激励你的?” CA解释,这个题目灵感来源于感恩话题的探讨。由于疫情,我们都可能受益于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而这些动人的故事,可能激发我们感恩他人、回馈社区等,以及我们有哪些实际行动等。 

broken image

这里传达出的信息是,相比于只关注个人成就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学寻找的是热情、有担当的,对他人和周遭有积极影响的学生。特别是疫情爆发这两年多以来,从招生方式到如何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扮演负责任的角色,并带来正向的影响,成为许多美国顶尖名校努力尝试解决的问题。 

大学试图通过招生政策的改革来重新定义“成就”,鼓励公民精神,创造更加“公平”的入学制度。未来招生标准要看的,不是一长串活动、成就经历,而是重点考察学生能够意识到“个人成就”背后自身 privilege 的存在,进而将自己的privilege 转化成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和关爱。这种关爱不是“表演式”的对他人抱以同情或用自以为“好”的方式去帮助,而是打开视野、看见他者、建立共情与同理心,尝试将资源用于改变不平等的现状,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行动,哪怕是在很小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