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新学期, 如何在混乱中寻找机会,在变化中校正脚步? (下)

上期,我们分享了

《新学期, 如何在混乱中寻找机会,在变化中校正脚步?(上)》今天,创时陈老师针对今年美本申请录取情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broken image

数据分析录取情况:

从我们陆续搜集的数据来看,排名前三十的美国大学普遍勒紧裤腰带——虽然申请量仍持续爆表,但录取量却未见放水。提前申请阶段顶尖Offer锐减两成,藤校、TOP10大U、TOP10文理学院均出现剧烈下滑,哈佛大陆颗粒无收,芝加哥、宾大录取减半,连往日录取大户JHU、康奈尔也均减少3-4成。ED2放榜结果来看,最慷慨的前20学校只有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南京地区范德堡、埃默里的ED2依旧少得可怜,而以往大家喜欢用来EA保底的北卡教堂山和威斯康辛麦迪逊都不再友好。

打破传统 录取多元化:

另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头部效应在减弱,前20的大学不再集中录取过去国内传统的顶级高中学生。非一线城市,非传统名校的录取榜单可圈可点。我们看到今年仙外的榜单十分抢眼,有牛津、剑桥、帝国理工、芝加哥、康奈尔、华盛顿圣路易斯、卡内基梅隆、纽大。可见,美国大学录取学生越来越多元化,如果你在学校的班级里排名靠前,胜算还是很大的,但倘若排名不理想,或者学习能力处于班级中游或中下游且标化也难以有突破,反而不一定有其他学校排名靠前,标化分高的学生录取的好。

创时录取案例:

创时在ED2录取了华盛顿圣路易斯的南外A-Level班张同学,他的GPA名列前茅,所以尽管他的托福只有不到110分,没有ACT/SAT,还是获得了大学的青睐。这再一次提醒了同学们,GPA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阶段一定要认真对待校内每一门课程。从招生官角度出发,平常一份申请材料审核在15分钟以内,申请量增多后,他们在每份材料上的停留时间变短。申请人不应奢望,在GPA没有优势、又没有标化成绩参考时,招生官会仔细读文书,这样的想法太天真。

broken image

要不要死磕标化?

标化考试已经存在多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都是影响相当多人饭碗的行业,考试提供方,第三方机构,包括其他和申请相关的服务商(比如面试)等,都是其中利益相关方。这不,SAT眼看报名考试的人数变少了,赶忙宣布2023年SAT考试开启机考模式。即便大学明确说明标化可选,但Common App最新发布的当前申请季(2021-22年)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20 年度有 77% 的申请者选择提交标化成绩,2020-21 年度降至 44%,而本申请季又回升至 49%。说白了,标化考试依然是最直观的可量化指标。

负责SAT考试的CB副总裁Priscilla Rodriguez就说,SAT考试是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通过SAT,无论学生在哪里上高中,都能获得即将影响到他们今后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宝贵机会。我本人就曾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我是移民的孩子,父母经济资源有限。我亲身体验了SAT考试帮我打开通往大学、奖学金和各种教育机会的大门,没有SAT,我可能永远不会接触到这些机会。所以,我们希望确保同样的机会之门为所有的学生继续敞开。”全世界有成千上万所高中,美国大学没办法清楚地了解全世界所有的高中和学生。其次,虽然高中成绩是学生能力的重要反映,但高中毕业平均成绩为 A 的学生比例已从 1998 年的 39% 增长到 2021 年的 55%。也就是说,大学也不是完全信任高中开出来的成绩单的,需要其他指标辅助参考,这也就是为什么你的GPA要跟你的标化相匹配的原因。

但是,所有申请者全在盲目重压SAT/ACT将是非常不理智的策略。后疫情时代,真正适合考SAT/ACT的学生,是10年级结束前托福至少达到100以上的学生。这意味着10年级结束前,你的SAT水平有可能达到1400左右,这也就说明,你在11年级结束前以及申请季开始前,SAT有可能达到1450-1500以上。当然这是一个大概率描述,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什么样的学生提交标化成绩?

在SAT/ACT变得可选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学生才会提交标化成绩?我相信大部分有信心提交的申请者SAT至少都在1450以上,ACT在32以上。否则,大多数申请者应该宁可去刷托福或者提高AP/IB等课内成绩,而不是在标化上跟高分选手硬碰硬。

而另外一个家长们可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是,标化的高分选手,往往不需要太多的培训。培训太多的选手,往往不是真正的高分考生。这是一条有点得罪人的真相。如果你陷入标化的执念中,可能总会抱有一些幻想:我多报班学习,能够补上来,能pk一把。结果到最后很可能时间没了,效果也没出来,白白浪费很多时间。

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申请者,认清这一现实,不要在标化上过多地消耗时间,而是把这方面的时间,更好地投入在与自己契合度更高的学习、活动中来,更好地发展好自己的特长与特点,才是最佳策略。GPA是否优秀、活动是否扎实和出彩、所选择课程的难度如何,甚至是否提交第三方面试initial view、英语思考水平又如何等等,这些都是辅助招生官的关键点。

broken image

美本录取值得注意的现象

今年的美本录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选择艺术的学生变多了,Top20名校录取了不少建筑、戏剧研究、时尚管理、艺术史等专业的学生,这导致很多高一高二学生纷纷转向艺术专业。其实大可不必,从国内主动分享的专业分布来看,理科方面今年物理、工程、数学也还是热门,文科除了一直很火的经济类专业之外,历史方向也很热门,包括很小众方向的历史专业。

其实,并不是艺术好录,而其他热门专业不好录,只是大家专业选择上越来越多元化了,这是一件好事。国内留学内卷严重,科研、竞赛、课外活动已经高度工业化了,意味着大量同质化。同质化,则意味着低效。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经济这种常规专业不好申请,其实就是因为同质化的竞赛和活动太多,而申请人又没展示出自己学术能力以外的个人特色。

站在招生官的角度来看,来自中国的申请人,有相当一部分接受着差不多的高中教育;根据学长学姐经验考着差不多的AP/IB/A-Level;参加着差不多的竞赛、社团和志愿者活动;申请季在机构的辅助下进行差不多的流程;甚至申请的也都是差不多的热门学校和热门专业……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很多差不多的申请人,被摆在招生官面前进行筛选。所以,在申请中,想要拥有自己的优势,就必须打造自己的稀缺能力,让自己在竞争中难以被轻易取代。对于高一高二申请规划思路,一定要转变到了解、理解孩子自身的特点上,在此基础上,更加个性化、定制化地设计规划思路,将时间勇于投入到真爱事业上,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支出。

我们认为,这两年混乱又让人焦虑的申请季其实只是过去一些潜在因素和不良现象积压后的一次大爆发。与其说它代表着洗牌与新秩序的重建,不如说是回归了留学申请的原点,让我们的申请准备要更加撇去浮躁,回归真实。

broken image

过去十年,中国的留学市场犹如一辆快速行驶的列车,一路高歌前行。现在,是时候冷静下来,理性看待美国大学申请和留学申请难度。说到底,送孩子出国留学最主要目的是寻找优质教育资源,在留学准备过程中,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特长,留学后通过国外循进式的教育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和领导力,让孩子能够在未来就业与发展的方向和机会上更加广阔。

现阶段,我们是要给孩子确立某个专业、某个国家或者某所名校为目标,但最终目的还是希望通过不同国家、教育制度及文化环境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子女教育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是重中之重,而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修行,大学学费每年都在涨,送孩子出国读书是一笔不小的投资,留学也只是孩子教育过程中一个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兴趣培养,留学申请策略规划、职业规划等等,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我想,比起能不能收获一个TOP20的offer,能不能收获一个更好的孩子,孩子能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才应该是家长们更应该去追求的。

broken image